楼市寒冬:信心崩塌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
2026年,一线城市房价能否企稳?头部券商的预测已从年初悄然延后至下半年甚至更晚,这并非个例,而是市场持续低迷的真实写照。楼市这艘巨轮,在政策松绑的微风中,迟迟难以调转方向,若明年仍不见起色,真正的危机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01. 地方财政:土地财政的拐杖将折
支撑地方财政二十余年的土地财政,如今已摇摇欲坠。今年上半年,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同比暴跌14%,昔日开发商争相竞拍、政府坐享其成的盛况不复存在。房企自身难保,更无人问津土地市场,土地卖不动,地方财政的窟窿越来越大。一位地方城投的朋友私下诉苦,如今他们自身都面临困境,更无力拯救风雨飘摇的房企。修路架桥、企业补贴、甚至公务员绩效都受到影响,恶性循环正在形成:地方财政吃紧,不敢大规模建设,缺乏建设项目又难以吸引企业,最终税收减少,财政更加捉襟见肘。
02. 二手房市场:堰塞湖即将决堤
展开剩余67%上海的房东们正经历着失眠的夜晚。2026年,全市逾四万套限售次新房即将解禁,这些曾被热炒的网红盘,如今却成了定时炸弹。虹桥徐泾板块便是缩影:曾高达10万元/平的二手房,如今6万元也难出手。数千套同质化新房即将涌入市场,价格体系面临再次崩塌的风险,而这波解禁潮并非上海独有,全国热点城市都将面临同样的考验。目前,二手房挂牌却卖不动,解禁前尚可捂盘惜售,但一旦闸门打开,后果不堪设想。北京、上海的二手房挂牌量已突破16万套,即使降价20%也鲜有人问津。届时,恐慌性抛售将导致价格体系彻底崩盘。
03. 房企债务:3万亿的达摩克利斯之剑
2025年,房企到期债务将逼近3万亿,这并非危言耸听。开发商们唯有“割肉甩卖”一条路可走。郑州某楼盘,价格从开盘价1.8万元/平暴跌至9000元/平,引发前期业主断供抗议,最终银行收房法拍,市场上又新增了一批低价房源。“降价—断供—法拍—再降价”的死亡螺旋一旦启动,难以阻止。
04. 居民消费:财富缩水下的谨慎观望
房地产占据中国家庭资产近七成,房价持续下跌,财富缩水严重,中产阶级财富蒸发,消费意愿大幅下降。曾经的两套房中产,如今成了烫手山芋,每年房产税、物业费、资金成本等支出,轻松吞噬普通家庭数月收入。财富幻觉破灭,消费迅速降温。一位朋友原计划购买奥迪,但自家郊区房价下跌10%后,果断将预算砍半。这并非吝啬,而是信心不足的表现。
05. 信心缺失:买涨不买跌的市场死循环
楼市最怕的不是缺钱,而是缺信心。新房价格已连续下跌39个月,二手房连续下跌41个月,在这种环境下,即使刚需也开始观望,买涨不买跌的市场心理,让市场陷入恶性循环。五矿证券报告显示,房价下跌影响消费和投资,企业不敢扩产,居民不敢消费,一线城市房屋平均销售周期长达20个月,比年初延长了半年。房价下跌趋势或许趋缓,但价值回归之路漫长,业内普遍预测调整将持续至2026年,城市间分化加剧,核心城市或缓慢企稳,而三四线城市仍需继续去库存。底层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: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米,新生儿数量8年腰斩,城镇化率提升但实际需求不足,房产正在从财富象征回归居住属性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